经脉辅灸的部位为身体背腰骶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在背腰骶部分布的第一、二条分布线及华佗夹脊穴。临床扩展应用为:其一,阳气不足,即阳虚质及某些疾病的阳虚证。其二,督脉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其三,风寒湿痹。其四,呼吸系统疾病。

艾灸 火龙灸 铺灸 隔姜灸
1、 风湿类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属中医痹证类的疾病,由风寒湿侵袭机体而发,无论是新病还是久病,均可应用经脉铺灸疗法。根据中医辨证不同,视其风、寒、湿、痰、瘀、虚、实等的不同,可配不同的中草药粉剂,均匀铺撒督脉夹脊穴及膀胱背部分布线上,然后辅姜及艾绒,每日一次。对此类病人,采用经脉铺灸可祛风寒湿,行气疏通经脉而止痛。
2、 妇科病
痛经、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积液、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辨证为寒湿淤滞、痰淤阻滞经络、阳气不通者,采用经脉铺灸可温经散寒,祛瘀行气散结、疏通经脉。此类病人多上热下寒,经脉铺灸部位以平脊中、脾俞穴段至平秩边、白环俞、下卯段。铺灸时加宽加厚铺姜辅绒面积,此段位下属阴,阴寒之邪凝滞阳气不通,当温通阳气、散寒行气通络,散瘀消滞,甚者则配合艾条温和灸关元、气海、中极穴等。
3、 白细胞减少症
对于多种原因的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或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亦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因放疗、化疗影响造成的骨髓造血机能低下,致使白细胞减少者,此类患者属中医学的"血虚"、"虚劳",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者。贫血患者通过经脉铺灸疗法以督脉为主线,波及夹脊穴和背腰部脾、胃、大肠、小肠等腧穴,铺灸可壮督益髓宣导阳气,促进骨髓的造血机能,调节脾胃、肝、肾、小肠等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化生与精血的互化,气血与骨髓生机旺盛则白细胞上升。
4、 感冒
对于外感风寒类感冒者及素体阳虚背部觉寒凉,易发感冒者,采用经脉铺灸颈胸段,可以祛风散寒,温阳解表。因感冒多夹风邪,风为阳邪,颈背部亦为阳,"风邪为患,上先受之",故经脉铺灸治疗感冒时铺灸颈胸段。
5、 亚健康状态者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者无器质性病变,为机体脏器功能失调的多种表现: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腰背四肢瘦重感、四肢畏寒、手足怕凉等,此类病人,通过经脉铺灸,疏通经络气血,振奋阳气,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
6、 冬病夏治
一些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消化系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均可选择夏季伏天进行经脉铺灸,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均较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感冒、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及慢性胃肠功能失调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冬季加重而在夏季缓解者。
铺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 对生姜及艾绒、艾烟过敏者禁用此法。
2、 过饥过饱者不能立即做,大饥者需适量进食;过饱者需适当休息,无饱满感后再做。
3、 哮喘、心脏病、驼背等不能俯卧者不能做。
4、 因需患者裸背,故通风、关窗避风、屏风遮挡条件要具备;室温要适合。
5、 要遮盖患者其余露裸部位。
6、 根据患者体质与季节加工后的生姜适合体温,使生姜铺在背部,患者有温热感即可,故在冬季等冷凉季节,对粉碎后的生姜要给予加温。
7、 因铺灸结束后,患者背部仍有温热感、全身毛孔张开,故此时一定嘱患者休息半小时以上,以免外出时感受风寒。
铺灸能激发机体识别疾病和抗御疾病的能力,调动自身的内在因素消除炎性反应,改善血管的渗透性,促使疾病日趋康复,无不良反应,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了病人的医疗费用,"既安全又可靠,被称为绿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