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30 00:47来源:容县石斛网作者:容县石斛网点击:
晚上不吃饭可以饿治百病吗?老话说:“不吃晚饭,饿治百病”,是真的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别你,这种观点非但不值得釆信,而且假若你贸然由一日三餐改为二餐,恐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饥饿疗效,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
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对此观点持赞同态度呢?我想与他们所依据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有关系。
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终日在田地里忙碌着,尤其到了农忙时节,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的,以至于一日二餐的情形并不奇怪。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一日两餐,并非是我们现在的早餐和午餐,而是一早一晚两次进食,名为朝食和哺食两餐。除了这两顿正餐外,自宋朝以来就有吃夜宵的习惯了。
大家知道,古时候人们在夜生活很是单调,日落而息,自然就睡得比较早,天一擦黑儿就安歇了。如此一来,起床的点儿也就靠前了,这也是“日出而作”的由来。
他们起的早,并不着急吃饭,而是下地干活去的。大概到了上午9点左右才会进朝食。哺食的用餐时间也随之延后,大约下午4点到5点之间。
这样距睡觉的点也就不算久了,肠胃也不太会觉得有多么的饿了,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时。
为此,如本法师《佛学问答》中明确表示“不非时食”。即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并且认为控制食欲,不仅可以抑制欲望,而且对健康有益,减少肠胃负担。
最重要的一点,有利于自身修行悟道,更易入禅定。古人大都信佛,对佛教中的禁忌效仿有之,这也为一日两餐提供了理论基础。
固名思义,“辟谷”即是“不食五谷”,古人以此作为养生保健之道。
据史料记载,“辟谷”始于先秦,盛行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许多古书典籍里不乏精彩描述。
《庄子·逍遥游》中有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读来令人犹如置于玄幻之中。
其实,所谓的“辟谷”养生,就是绝食不进五谷,而是通过调理气息或者服入药物,对身体健康进行调节,至于效果如何见仁见智,分岐明显。
即使有一些效果,也不应过分夸大“辟谷”作用,更不会有“饿治百病”的神奇作用。
我认为,古人“过午不食”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非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若是盲目照搬,非理性所为,其后果可想而知。
再说,人家也有吃夜宵的时候,我们的古典名著中也有描述夜市繁华的篇章。据说宋朝时甚至有了24小时营业的酒肆饭馆呢。
今天的人们,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必是有其合理性使然,切勿随意打乱。晚上不吃饭,就会影响自身的运行节奏,就会造成人体生理机能的紊乱,使抵抗力下降,反而变得容易生病。
之所以“饿治百病”的老话有人认同,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以为饥饿可促使吞噬细胞清理体内垃圾。
事实证明,人体饥饿时,细胞活力下降,功能减弱,它自身也是难免受损。
另外,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营养不良反应明显,容易诱发低血糖,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够,人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这也是过去食不裹腹的穷人,寿命短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相比不吃晚饭来说,吃对晚饭更有助健康。不过,晚餐吃的清淡一点,倒是符合人体代谢规律的,这也是提倡“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