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5 09:02来源:容县石斛网作者:容县石斛网点击:
人可以善良但要有底线?善良是智慧的体现,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物极必反”这是被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是的,无论是实质的,还是虚幻的,都讲究一个“度”,善良也不例外,因为一个人的不能成为一种习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这样说并不是告诫大家,行善是不可取的,而观点的中心论点是在于“凡事有度”,那么什么是善良“度”?我们从三句古文去分析讨论如何定义善良的“度”: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杨万里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集》,但却是刘备说的,解释意思为:意思是不要因为小恶无害而做恶,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坏事、善事不分大小。
坏事无论大小都是不可取的,善事不能因小而不取。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善良是一个孩童应该一直保持的童真。于是,我们往往发现,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最善良的时候,这是为什么?
孩童时期,与人为善,不予心机,毫无保留。但是,当这种善良成为习惯,就会有人利用你已经成为习惯的善良去搬弄是非,如果善良换来的是伤害,孩童还会继续相信好心有好报吗?于是渐渐的,会形成一种防范,不再为任何事都善良,善良也渐渐的被有所保留,这是人的自我防卫意识,因为“人善被人欺”。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种规律,善良随着年龄的递增在慢慢减少,因为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没有锋芒时候,便会有人认为你的善良,理所应当。
这句话是诗人杨万里写的一句话,我在认可先贤观点的同时却又不敢苟同。
《德育古鉴》中说:日学一善,日行一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也都在为做一个善良的人而努力,我们追求“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但往往我们的善良和忍让总会换来得寸进尺。
善良是所有人的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人之初,性本善”而来的,但性本善真的只存在了人之初,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应该反省的。这是洪流下做出的选择,因为善良并不只是本心,它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碰瓷”成为了热词,是不是可笑中带着嘲讽。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向社会里真实发生的一切。
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个小善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赚取利益的手段?因为你的善良被人们利用了。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赴往非洲做医疗志愿工作的女性,她的善良却成了夺走她健康的间接因素。在医疗志愿期间,一个小孩子伸出双手,想握握她的手,她没有犹豫,伸出了信任和善良的手,到没有想到的是,小孩子手中夹着一个沾染了艾滋病病人血液的图钉,那位女性因为她毫无保留的善良,被艾滋病夺走了健康。
所以,我们真的还能毫无保留的去相信“祸其远矣”吗?并非是不相信,而是需要智慧的去看待善良,因为善良需要你的智慧,和你的锋芒。
结语
我们还是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努力想去做到“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做一个智慧而善良的人,如何在你的善良之中巧妙的运用智慧,我想这才是善良的真正体现,我们需要善良,但更需要智慧的善良中带着锋芒。